人們常用“一把屎一把尿地把孩子拉扯大”來強調父母養(yǎng)育孩子的辛苦。這句話真的是形容得太貼切了。我的很多客戶都反映,輪到自己做媽媽了,才知道媽媽把我們養(yǎng)大是多么辛苦。要養(yǎng)好一個孩子,真可用“含辛茹苦”來形容。尤其是三歲以前的寶寶,把屎把尿是非常糾結的一件事情:把還是不把?現在很多專家都不建議把屎把尿或者建議18個月以后再把,因為太早把屎把尿不利于嬰兒髖關節(jié)的發(fā)育,容易造成嬰兒脫肛、肛裂等。很多父母也追隨國外的養(yǎng)育方式,覺得寶寶兩歲后再把尿比較好。也有觀點認為,把尿是一種自然的方式,我們從小就是被把起來的,經過一段時間的把尿練習,你會發(fā)現,把尿方便、有效、環(huán)保;如果不把,特別容易起尿布疹,尤其是嬰兒,而且媽媽要全天24小時處于高度緊張狀態(tài),以保證寶寶干爽的屁股,但是盡管這樣效果也是不盡如人意。兩種說法似乎都很有道理,怎么抉擇?我想說的是,作為父母,你有權利選擇對你的寶寶最好的方式。
我覺得,把屎把尿也是一門學問,寶寶良好的大小便習慣培養(yǎng)得太晚,穿紙尿褲的時間越長,在訓練大小便的過程中出現抵觸情緒的機率就越大,父母可能也會更焦慮、更急躁,反而不利于寶寶良好大小便習慣的形成。現在西方一些國家也出現了“嬰兒大小便訓練法”,其實就是中國傳統(tǒng)的把屎把尿。
那如何正確的把屎把尿,讓寶寶養(yǎng)成良好的大小便習慣呢?
我覺得良好的大小便習慣應該從嬰兒抓起,但不是說從嬰兒開始就把屎把尿,而是從寶寶出生就要培養(yǎng)他的大小便的意識,隨著寶寶長大,我們再慢慢培養(yǎng)寶寶定地點大小便的良好習慣。
